实验室粉碎机是实验室进行物料粉碎处理的重要设备,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做好日常保养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、保证粉碎效率,具体保养方法可从日常清洁、部件检查、规范操作、定期维护等方面入手,以下是详细说明:
一、日常使用后清洁:避免物料残留与腐蚀
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清洁,防止残留物料结块、污染下次实验,或因腐蚀性物料(如酸碱类、含盐分物料)残留损坏设备。
基础清洁:关闭电源后,待设备完全停止运转,拆卸可拆卸部件(如料斗、粉碎腔、筛网等),用软毛刷、干布或中性洗涤剂(避免使用强酸强碱)清理残留物料。若粉碎的是干燥物料(如矿石、药材),可直接用毛刷清扫;若为潮湿或粘性物料(如植物组织、膏状样品),需用温水冲洗后擦干。
细节清理:重点清洁粉碎腔内壁、刀片/锤头缝隙、筛网孔——这些部位易残留细小颗粒,长期堆积可能导致运转时异响、磨损加剧,甚至堵塞筛网影响粉碎粒度。
干燥处理:清洁后的部件需完全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(尤其是金属部件),再重新组装,防止水分残留导致生锈(如不锈钢部件若长期接触水分,可能出现局部锈蚀)。
二、核心部件定期检查与维护:保证运转稳定性
1.动力与传动系统(电机、皮带、轴承)
电机:
检查电机表面是否有灰尘堆积(灰尘会影响散热),定期用干布擦拭;若环境潮湿,需观察电机接线处是否有受潮、氧化迹象(如出现铜绿),必要时用绝缘漆处理。
听电机运转声音:正常应无杂音,若出现“嗡嗡”异响或振动异常,可能是电机轴承磨损或电压不稳,需停机检查,必要时联系维修人员更换轴承。
皮带/传动轮:
若为皮带传动粉碎机,需定期检查皮带松紧度(用手指按压皮带,下沉1-2cm为宜),过松会导致传动效率下降(粉碎力度不足),过紧会加剧电机和轴承磨损;皮带若出现裂纹、老化,需及时更换同型号皮带。
清洁传动轮表面油污(可用酒精擦拭),避免皮带打滑。
轴承:
轴承是高速运转部件,需定期添加润滑脂(根据设备说明书选择型号,如钙基润滑脂适用于一般工况),通常每运转50-100小时添加一次,用量以填满轴承空隙的1/3-1/2为宜(过多会导致散热不良)。
若轴承运转时发热严重(温度超过60℃)或有“沙沙”异响,可能是润滑不足或磨损,需拆解检查,更换磨损轴承。
2.粉碎部件(刀片、锤头、筛网)
刀片/锤头:
检查刃口或击打面是否磨损、钝化(如粉碎颗粒变粗、效率下降),若为可打磨部件(如不锈钢刀片),可用专用砂轮轻微打磨;若磨损严重(如出现缺口、变形),需更换同规格部件(避免因重量不均导致设备振动)。
固定刀片的螺丝需定期检查是否松动,防止运转时刀片脱落(造成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)。
筛网:
检查筛网是否有破损、变形(如孔洞变大、边缘翘起),若有需及时更换(否则粉碎粒度无法保证)。
若筛网堵塞(常见于粉碎粘性物料后),可用软毛刷反向刷洗,或用压缩空气吹通,禁止用硬物(如铁丝)捅戳,以免损坏筛网。
3.电气系统(开关、线路、插头)
检查电源线是否有破损、老化(如外皮开裂),插头插座是否松动、接触不良,若有需更换线路或插头,避免短路、漏电。
开关按钮是否灵敏,若出现卡顿、失灵,需及时维修或更换,防止无法断电引发危险。
三、规范操作:减少人为损坏风险
物料预处理:粉碎前清除物料中的硬物(如石子、金属块)和纤维状杂质(如植物根茎中的硬梗),避免损坏刀片、锤头;对于大块物料,需先切割成小块(不超过设备规定的进料尺寸),防止堵塞进料口。
负载控制:禁止超载运行(如一次性加入过多物料),否则会导致电机过载、发热,甚至烧毁;若设备有“过载保护”功能,触发后需先停机,清理物料后再重启。
运转监控:粉碎过程中需观察设备状态,若出现剧烈振动、异响、冒烟等异常,立即断电停机,排查问题后再使用,禁止“带病运转”。
环境要求:设备应放置在平稳、干燥的工作台面(避免振动加剧),远离水源、腐蚀性气体(如实验室的盐酸雾、氨气);长期不用时,需覆盖防尘布,防止灰尘进入内部。
四、长期存放保养:防止闲置损坏
若设备需长期停用(如假期),需做好以下处理:
彻底清洁所有部件,确保无物料残留,金属部件可涂抹少量防锈油(如刀片、轴承)。
拆卸易受潮或变形的部件(如橡胶密封圈),单独存放于干燥处。
将设备放置在通风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(防止塑料部件老化),并定期(如每月)通电运转1-2分钟,防止电机轴承生锈、线路受潮。